坐巴士  

Posted in ,

今早坐车经过乌节路(Orchard Road),在Centrepoint前一站上来四个外国人,两位女士,两个小女生,浑身散发着游客气息。其中一个小女生兴致勃勃地在靠近门口的座位坐下,她立刻兴奋大叫起来:“There is a TV on the bus!”她这一语激起了其他三人的强烈反应,她们七嘴八舌,兴奋极了。那个发现新大陆的小女生似乎感应到我在看她,或者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的音量很大,又或她这才想起来自己身在异国,便转头观察其他乘客的反应。她看到了我的微笑,立刻脸红了起来,不再那么兴奋了,也许认为我在嘲笑她大惊小怪。

很快地,巴士上有TV的新鲜感消失了,加上节目不合她们口味,两位女士便把注意力转移到手中的地图和巴士路线指南,开始紧张了。四只眼睛一直盯向窗外,两张嘴巴不时地争论,明显在讨论是否到站。不一会,到了Dhoby Ghaut地铁站,她们依旧争论不休。突然,其中一人指着窗外,另一人顺着望过去,连忙点头,两人立刻拉着双眼依旧盯在TV的小女生,下车去了。还好,这一站上下车的人都很多,巴士停留较久,不然坐过站将无可避免。

照理说,有地图和巴士指南在手,应该不会有坐过站的问题,仔细想想却不然。她们知道要在Dhoby Ghaut下车,可是作为游客若怎么知道Dhoby Ghaut长什么样子,地图上也无照片。

游客有这个困扰,本地人应该不会吧?其实不一定,尤其是去自己不熟悉的领域。我每个拜六晚上七点半都会去Punggol教补习,记得第一次去之前,在家仔细分析了巴士路线指南,找到了最快路线,牢记坐136在某条路上的Blk 196C(车站名)下车,一切准备就绪,信心满满出发。结果,我坐过站。我忘记傍晚七点半,天色已暗,完全看不到Blk 196C的指示牌,加上巴士上的广告,到了终点站我都不知道。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敢掉以轻心,时时留心观察窗外情况。

她也是。记得她第一次去SIM上课,也是在晚上,不过她还记得在King Albert park的麦当劳换车,觉得只要看到麦当劳下车就没问题。然而,虽说该站名为King Albert park,却是先看到车站,才到麦当劳。结果,等她看到闪亮的“M”和麦当劳叔叔时,已太迟了。以上是她徒步爬坡走去SIM时,打电话向我投诉的。

相信我们不是唯一的受害者。我仔细看了看我的巴士路线指南,发现很多车站都是以政府组屋的大牌号命名,新加坡组屋几乎一模一样,乘客必须坐在窗口抬头仰望找寻大牌号才不至于错过,若你在繁忙时段被夹在巴士的走道上,前后左右除了人头还是人头,你只好凭借第六感了。还有些站名更是经典,如Before Bukit Batok East Ave 6,既然是在这条街之前,等乘客看到路牌时不是已经错过了车站吗?

其实这一问题很好解决,也就是报站系统,类似在东北地铁线上使用的电子屏幕。这样乘客只需记住自己要在哪一站下车,便无所担忧。也许巴士公司觉得成本太高,不过据我所知,中国的巴士早在使用这样的系统,成本应不会太高,至少不会高过安装电视,虽然电视可以impress游客。

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July 31, 2008 at Thursday, July 31, 2008 and is filed under , .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comments feed .

0 comments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