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小到大,除了因父亲和祖父母的影响,听过很多次河南豫剧《卷席筒》(父亲好像还有收住该剧的磁带版),其它戏曲一概不听,特别是京剧。一是完全听不懂;二是不懂什么叫一唱三叹,几个字可以唱十几秒,很想伸手进去花旦的喉咙里,把剩下的几个字拉出来;三是中国戏曲多用打击乐,尤其是京剧,热闹中总是觉得少了些许美感。话虽如此,对于京剧的崇拜之情却依然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,毕竟是中国国粹,听不懂是自己水平低,修养不够,正如听不懂交响乐。因此,当听到白先勇老师说昆曲比京剧更够格作为中国国剧时,心中不免觉得有些夸张之嫌。
星期六晚8点看了青春版昆曲《牡丹亭》的第二本“人鬼情”后,开始有些明白他这一论断。昆曲正如白老师所说,融合了诗词、歌唱、舞蹈和戏剧之美,这不仅在中国戏曲中绝无仅有,在世界其它表演艺术中也不多见。西方的opera可听不可看,《天鹅湖》可看,但没得听。《牡丹亭》是汤显祖四部传奇杂剧中最著名的一部,早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,文字语言之美不容置疑:
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
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
良辰美景奈何天
赏心乐事谁家院?
歌唱方面,行腔优美,以缠绵婉转、柔漫悠远见长,加上主乐器是笛,还有笙、箫、三弦、琵琶等而非大锣大鼓,在演员精湛的唱功的诠释下,让人体味到何谓“余音绕梁三日不去”。
舞蹈方面更是行云流水,美不胜收。小禾一直在旁点评演员身段之“好美,太美,实在是美!”的确如此。沈丰英所饰演的杜丽娘,一举手一投足都只有一个“美”字。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杜丽娘还魂一幕,十二位花仙的演出。十几个演员在舞台上不断变化位置,淡雅精美富有层次感的服饰随着演员的移动,使得整个舞台一亮,剧院内“wow"声不绝,不记得我对小禾说了多少次“真是太美了!”
戏剧安排上,没有普通戏曲的单调,充满了戏剧性,笑声叹声此起彼伏,使得近三个小时的戏眨眼过了,比看电影还快。谢幕的那一刻我才明白《牡丹亭》在国外演出了一百多场,三本近9个小时居然可以让观众全程投入,无人中途离场,不是观众的礼貌或同情,真的发自内心的喜爱。
演员谢幕时,我拍手拍到红,拍到两臂酸痛,但没停,为至美的昆曲《牡丹亭》拍手,为这些演员的精彩演出和努力拍手,更为白先勇老师为推广昆曲,推广中华文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拍手。对整个剧的感受?昆曲绝对不是很多人认为的“曲高和寡”,绝对是可以让大众欣赏的中国艺术瑰宝,我这种基本上只听得懂流行音乐的人都看得如痴如醉,你又有很难呢?
This entry was posted
on May 12, 2009
at Tuesday, May 12, 2009
.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
comments feed
.